歐洲美食巡禮:探索法國美食、北歐美食與歐洲各國特色飲食文化

我是Lily,在倫敦生活了十幾年的華裔,以前在BBC做旅遊策劃時,常常為了找一家地道的小館子跑遍半個歐洲。這次寫「歐洲美食」,不是要介紹那些華麗的米其林餐廳,而是想分享那些讓我念念不忘的「真實味道」——像是巴黎巷口老爺爺的可麗餅、佛羅倫斯菜市場的牛肚包,或是布達佩斯凌晨兩點還開著的煙囪捲攤位。歐洲的美食,藏在市集、街角、甚至火車站的小攤裡。我想用這篇文章,帶你避開觀光客陷阱,吃得更像當地人。畢竟,旅行中最好的回憶,往往來自那些不經意遇見的美味。

歐洲特色美食:舌尖上的歐洲印記

說到歐洲,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教堂、城堡或美術館。但對我來說,真正讓人記住一個地方的,往往是它的味道。「歐洲特色美食」之所以獨樹一格,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。它們深深紮根於當地的風土、歷史和文化,每一口都像在讀一本立體的歷史書。
歐洲特色美食

食材講究「在地」與「時令」

歐洲人超講究「吃在地、吃當季」。這絕對是「歐洲特色美食」的一大靈魂。像我待在瑞士山區時,深刻體會到這種精神。春天有嫩綠的蘆筍和羊肚菌;夏天蕃茄、櫛瓜、莓果多到吃不完;秋天則是各種菇類和南瓜的天下;冬天當然就是起司、馬鈴薯和根莖類蔬菜的舞台了。你在市場或餐廳看到的食材,很多都是方圓幾十公里內生產的。這種對新鮮和在地的堅持,讓食物充滿了生命力,也讓「歐洲飲食文化」中重視食材本味這一點特別明顯。

風味:樸實卻層次豐富

很多人以為歐洲菜都很濃郁複雜,其實不一定。很多經典的「歐洲特色美食」走的是「簡單中見真章」的路線。像是義大利拿坡里的瑪格麗特披薩,就番茄、起司、羅勒和麵糰,靠的就是頂級食材和傳統做法。瑞士的起司火鍋也是,就是幾種起司、白酒和大蒜,但融合起來就是香濃滑順,冬天吃上一鍋超幸福!這種用基礎食材變化出豐富層次的本事,是「歐洲美食料理」讓人著迷的地方。當然,法國醬汁的複雜工藝或西班牙煙燻紅椒粉帶來的濃郁風味,也是風味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塊。

烹飪手法:傳統技藝的代代相傳

歐洲人很尊重傳統烹飪方法,這也是確保「歐洲特色美食」能維持經典風味的關鍵。慢燉、慢烤、發酵、煙燻這些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技法,在很多地方依然盛行。像我在法國勃艮第吃到的紅酒燉牛肉(Boeuf Bourguignon),那份軟爛入味,絕對是經過幾個小時慢火淬鍊的成果。西班牙的伊比利火腿(Jamón Ibérico),從選豬、飼養(吃橡果長大的最頂級!)、鹽漬到長時間風乾熟成,過程動輒好幾年,這種對時間的尊重,也深深融入「歐洲飲食文化」之中。

地域差異造就的驚喜

就算在同一個國家,翻過一座山或越過一條河,食物風味可能就大不同。這點在認識「歐洲各國美食」時特別有趣。比如瑞士,德語區的馬鈴薯煎餅(Rösti)硬脆紮實,法語區的奶油煎餅(Maluns)則比較蓬鬆。義大利北方的燉飯(Risotto)米心通常較硬,奶油用得兇;南方則偏好煮得軟一點,多用蕃茄和橄欖油。這種因地理、氣候、鄰國影響而產生的豐富變化,正是探索「歐洲美食料理」時最大的樂趣之一。每一次嘗試當地食物,都是一次小小的探險。

歐洲飲食文化:不只是吃,是生活

在歐洲待久了,你會發現吃這件事,遠超過填飽肚子那麼簡單。「歐洲飲食文化」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社交方式的核心。它影響了餐廳禮儀、用餐節奏,甚至是人們對食物的價值觀。
歐洲飲食文化

「慢食」精神的實踐地

歐洲,尤其是南歐,是「慢食運動」(Slow Food)的發源地和大本營。這股對抗速食文化的風潮,強調食物來源透明、尊重生產者、保護生物多樣性,更重要的是——好好享受吃飯的時光。義大利人中午吃個飯花兩小時是家常便飯;西班牙人晚上九點、十點才吃晚餐更是常態。這種「慢慢來,好好吃」的態度,是體驗「歐洲飲食文化」最核心的部分。你會發現他們很少邊走邊吃,坐下來,專心享用眼前的食物和朋友的交談,才是正經事。

餐點的結構與社交功能

歐洲的正餐(特別是晚餐)通常結構比較完整,而且充滿社交意義。前菜(Antipasti/Starter)、主菜(Main Course)、甜點(Dessert)是基本款,中間可能還有起司盤。在法國、瑞士等地,一頓正式點的晚餐吃上三四個小時很常見。重點就在於「分享」和「交流」。大家分享開胃菜,交換對主菜的看法,一起品嚐甜點。餐桌是家庭和朋友聚會、聯絡感情最重要的場所。這種將用餐視為重要社交活動的模式,滲透在整個「歐洲飲食文化」中,也影響了餐廳的用餐氛圍。

餐桌禮儀與美學

歐洲人普遍重視餐桌佈置和用餐禮儀,這也是一種「歐洲飲食文化」的體現。刀叉擺放有規矩(通常叉左刀右),酒杯形狀對應不同的酒類。即使是在很家常的小餐館,餐桌上也會有簡單的桌花、餐巾。在瑞士山區的小木屋餐廳裡,木質餐具、格子餐巾,配上窗外的雪山,那種氛圍本身就讓人胃口大開。這種對用餐環境美感和儀式感的重視,讓吃飯變成一件更有質感的事,也讓品嚐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經驗更加分。

重視品質與健康意識的提升

現代歐洲人對食物品質和健康的關注度非常高,這也持續在形塑新的「歐洲飲食文化」。有機食品(Bio/Organic)在超市和市場佔據顯著位置。標示產地來源變得非常重要。對加工食品的疑慮也較高。在北歐,「新北歐料理」更強調純淨、自然、永續的食材和烹調方式。這種追求「吃得好,也要吃得健康」的趨勢,讓傳統的「歐洲特色美食」也在不斷地進化,同時也影響了新一代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發展方向。像在瑞士,你會發現越來越多餐廳強調使用本地有機食材,甚至標示食材來源農場。

歐洲各國美食:一場味蕾的環歐之旅

談到「歐洲各國美食」,那可真是百花齊放!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地區,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和飲食驕傲。作為一個常駐瑞士但到處跑的旅人,我對周邊國家的美食也充滿熱情。來,挑幾個重點跟大家分享!

西班牙美食:熱情奔放的太陽滋味

西班牙菜充滿了陽光和海的味道,熱情直接,非常適合分享!
歐洲各國美食

  • 海鮮飯(Paella): 這絕對是西班牙的國民美食象徵!源自瓦倫西亞,用平底淺鍋(Paellera)烹製。精髓在於那層鍋底的「鍋巴」(Socarrat)。傳統的有兔肉、雞肉、蝸牛和蔬菜的「瓦倫西亞海鮮飯」,靠岸地區則演變出加入豐富海鮮的版本。番紅花賦予它金黃色澤和獨特香氣。一大鍋端上桌共享,氣氛超棒!

  • Tapas & Pintxos: 這不是一道菜,而是一種「歐洲飲食文化」!Tapas是小份的下酒菜,起源眾說紛紜(有人說是為了蓋住酒杯防蒼蠅)。在巴塞隆納的酒吧,點杯酒配幾盤Tapas(可能是炸花枝、橄欖、火腿、馬鈴薯蛋餅…)就是當地人的日常。北部的聖塞巴斯提安則流行Pintxos——將各種食材用竹籤固定在麵包片上的精緻小點,擺滿吧檯任君挑選,按籤計價。

  • 伊比利火腿(Jamón Ibérico): 「黑腳豬」製成的頂級生火腿,尤其是吃橡果(Bellota)長大的等級,油花分布如大理石紋,入口即化,鹹香中帶著堅果的甘甜,配上紅酒或雪莉酒,是人間極品!

  • 桑格莉亞水果酒(Sangría): 紅酒為基底,加入切塊新鮮水果(柑橘類、蘋果、莓果等)、少許烈酒(如白蘭地)、糖漿或果汁,有時還會加點氣泡水。冰涼酸甜,充滿果香,是西班牙夏日的消暑必備,完美體現了地中海風情,也是「歐洲特色美食」中飲品的代表。

瑞士美食:阿爾卑斯山的暖心慰藉

作為我的「主場」,瑞士食物給人一種樸實、溫暖、充滿能量的感覺,非常貼合它的山國氣質!

  • 起司火鍋(Cheese Fondue): 瑞士的「國菜」之一!將幾種起司(常見如Gruyère和Vacherin Fribourgeois)與大蒜、白酒在小鍋中加熱融化至濃稠香滑。用長叉子叉麵包塊下去沾裹濃郁的起司醬,是寒冷冬日裡最棒的社交美食。記得:麵包不能掉進鍋裡哦(傳說要罰請客或親吻鄰座)!這道菜完美展現了瑞士人善用起司製作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智慧。

  • 拉克萊特(Raclette): 另一種超受歡迎的起司盛宴!將半輪的Raclette起司放在特製烤架下,融化表面後,刮下軟化的起司淋在煮好的小馬鈴薯、酸黃瓜、珍珠洋蔥和火腿片上。鹹香濃郁,滿足感爆棚。我個人超愛圍著烤爐邊刮邊吃的樂趣。

  • 馬鈴薯煎餅(Rösti): 德語區的經典主食。將煮熟的馬鈴薯刨絲或切碎,用大量奶油或油脂煎成一大片金黃酥脆的「馬鈴薯餅」。口感外脆內軟,可以當早餐配煎蛋和培根,或是主餐旁邊的配菜。簡單卻充滿力量,是瑞士農家菜的靈魂。

  • 蘇黎世小牛肉(Zürcher Geschnetzeltes): 瑞士德語區的代表性主菜。將小牛肉切成細條,搭配奶油、白葡萄酒、洋蔥和蘑菇製成的濃郁醬汁一起烹煮,通常搭配Rösti馬鈴薯煎餅。柔嫩的牛肉裹著香滑的醬汁,配著酥脆的Rösti,堪稱絕配!這道菜體現了瑞士料理中肉類與奶製品的精妙結合,是「歐洲各國美食」中低調卻實力堅強的代表。

    如果你計劃去瑞士大吃一場?收藏這份瑞士特色 美食全攻略:從阿爾卑斯山到日內瓦湖的味覺饗宴,跟著吃絕不踩雷!

法國美食:精緻優雅的藝術殿堂

法國菜常被視為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頂峰之一,講究醬汁、技法、擺盤和用餐體驗,影響力遍及全球。

  • 可頌(Croissant) & 法棍(Baguette): 法國麵包店的靈魂!新鮮出爐的可頌外皮酥脆到掉渣,內裡層次分明、柔軟帶點濕潤的奶油香氣。標準法棍外皮硬脆,內裡柔軟有嚼勁,充滿麥香。配咖啡當早餐,或是夾火腿起司當午餐,是法國人日常不可或缺的「歐洲特色美食」。早上經過麵包店聞到那香味,真的會走不動路!

  • 紅酒燉牛肉(Boeuf Bourguignon): 經典的法式鄉村菜,來自勃艮第地區。將牛肉塊用勃艮第紅酒、洋蔥、胡蘿蔔、蘑菇、培根和香草束(Bouquet Garni)長時間慢燉。牛肉燉得軟爛入味,醬汁濃郁深沉,充滿層次。這道菜證明了法國料理即使是最樸實的家常菜,也充滿了時間醞釀的深度。

  • 鵝肝(Foie Gras): 被視為頂級食材。傳統做法是透過特別餵養鴨或鵝,使其肝臟特別肥美豐腴。烹調後口感細膩滑順如奶油,味道濃郁獨特。通常冷食作前菜(抹在烤麵包上),或熱煎作為主菜的一部分。雖然有爭議,但它確實是法國高級料理中一個重要的象徵。

  • 馬卡龍(Macaron): 精緻的法式甜點代表。兩片杏仁蛋白小圓餅,中間夾著奶油霜或果醬等內餡。外殼薄脆微黏,內裡濕潤略帶嚼勁,顏色繽紛多變。成功的馬卡龍需要精準的技巧(處理蛋白霜、掌握烘烤溫度和時間),追求完美的裙邊和口感,是「歐洲美食料理」中甜點藝術化的極致展現。

英國美食:被誤解的精采

英國菜常被開玩笑,但其實它有很多獨特的「歐洲特色美食」,而且近年來在新銳廚師的努力下,變得超精彩!
北歐美食

  • 英式早餐(Full English Breakfast): 絕對的能量炸彈!通常包含煎蛋(荷包蛋或炒蛋)、煎培根、煎香腸、煎番茄、烘豆、烤蘑菇,有時還有炸薯餅(Hash Browns)或黑布丁(Black Pudding,血腸)。份量驚人,是週末早午餐或對抗宿醉的經典選擇。吃過一次保證難忘。
  • 炸魚薯條(Fish and Chips): 英國的國寶級速食。選用白肉魚(常用鱈魚或黑線鱈),裹上啤酒麵糊炸至金黃酥脆,搭配粗切的馬鈴薯條。精髓在於酥脆的外皮和裡面多汁軟嫩的魚肉。灑上鹽和麥芽醋,配上豌豆泥(Mushy Peas),是海邊小鎮的經典美味。在陰冷的天氣裡吃上一份,超級療癒!這絕對是「歐洲各國美食」中最具代表性的街頭食物之一。
  • 週日烤肉(Sunday Roast): 英國家庭的傳統週日午餐。核心是烤牛肉、羊肉、豬肉或雞肉,搭配烤馬鈴薯、約克夏布丁(Yorkshire Pudding,一種麵糊烤成的中空鹹布丁,用來吸收肉汁)、蔬菜(如胡蘿蔔、豌豆、抱子甘藍)和大量濃郁的肉汁(Gravy)。是凝聚家庭情感的經典菜式,也體現了英國人對烤肉和肉汁的熱愛。
  • 康沃爾肉餡餅(Cornish Pasty): 英國西南部的傳統點心/便當。用酥皮包裹牛肉丁、馬鈴薯塊、蕪菁和洋蔥等餡料,烘烤而成。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半月形及捲邊設計。過去是礦工的午餐,捲邊方便手拿(手髒的部分可以不吃丟掉)。餡料飽滿紮實,是很有地方特色的「歐洲美食料理」。

歐洲美食料理:經典背後的學問與樂趣

了解完各國代表菜色,我們再深入一點,看看構成這些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常見手法和經典元素。搞懂這些,你更能欣賞這些菜餚的美妙之處。

醬汁:法式料理的靈魂

在法國料理中,醬汁的地位至高無上,被譽為「廚師的試金石」。經典的法式醬汁多如繁星,但基礎是五大「母醬」(Mother Sauces):

  • 貝夏媚醬(Béchamel): 牛奶基底,用奶油和麵粉炒製的麵糊(Roux)增稠。是焗烤、奶油醬汁(如焗烤通心粉)的基礎。

  • 天鵝絨醬(Velouté): 用白色高湯(雞、魚或小牛肉)為基底,同樣用Roux增稠。質地光滑如天鵝絨。

  • 褐醬(Espagnole): 用棕色高湯(通常用小牛骨烤過熬製)為基底,加入棕色Roux和蕃茄醬濃縮而成。味道濃郁深厚,是製作更精緻醬汁(如Demi-Glace)的基礎。

  • 荷蘭醬(Hollandaise): 蛋黃、澄清奶油和檸檬汁製成的乳化醬汁。經典用法是淋在班尼迪克蛋或蘆筍上。

  • 蕃茄醬(Tomato Sauce): 以蕃茄為基底,加入高湯、蔬菜和香草熬煮而成。變化多端。 廚師會將這些母醬再衍生變化出無數「子醬汁」。學好醬汁,幾乎就掌握了法式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一半精髓。

發酵與熟成的藝術

歐洲人非常善於利用時間和微生物來轉化食材,創造出獨特的風味。這在「歐洲特色美食」中處處可見:

  • 起司(Cheese): 這是發酵藝術的巔峰!從牛奶(或羊奶、山羊奶)開始,加入凝乳酶和特定菌種,經過凝乳、切割、加熱、壓榨、加鹽,最後進入關鍵的熟成階段。不同的菌種(如白黴、藍紋黴)、不同的熟成環境(洞穴、酒窖)、不同的熟成時間(從幾週到數年),造就了歐洲成千上萬種風味各異的起司。瑞士的艾蒙塔爾(Emmental)、法國的康堤(Comté)、義大利的帕馬森(Parmigiano Reggiano)、西班牙的曼徹格(Manchego)都是絕佳代表。

  • 火腿與香腸(Cured Meats): 鹽漬、風乾、煙燻、熟成是保存肉類的古法,也創造了獨特風味。西班牙的伊比利火腿、義大利的帕爾瑪火腿(Prosciutto di Parma)、薩拉米香腸(Salami),德國的各種風乾香腸,都是靠時間和鹽慢慢轉化而成的美味結晶。

  • 麵包(Bread): 天然酵母麵包在歐洲越來越受歡迎。利用空氣中的野生酵母和麵粉中的乳酸菌進行長時間發酵(有時超過24小時),不僅風味更複雜(帶有自然的微酸和果香),質地更好(孔洞漂亮有嚼勁),也更容易消化。一條好的酸種麵包是許多「歐洲飲食文化」餐桌上的靈魂。

烘焙的魅力:從麵包到甜點

歐洲的烘焙世界琳瑯滿目,從每日必需的主食到精緻的節慶甜點,都是「歐洲美食料理」的重要篇章。
法國美食

  • 麵包: 歐洲人的主食靈魂!種類多到數不清:法棍、義大利拖鞋麵包(Ciabatta)、德國黑麥麵包(Rye Bread)、奧地利雜糧麵包(Vollkornbrot)、英國吐司麵包。麵包品質的好壞,直接影響一餐的滿足感。沾橄欖油、抹奶油、配起司火腿、做三明治,或是餐後沾醬汁「擦盤子」,樣樣都行。

  • 糕點(Viennoiserie): 介於麵包和甜點之間,大量使用奶油和雞蛋。可頌、巧克力捲(Pain au Chocolat)、布里歐麵包(Brioche)都是經典。講究層次分明、外酥內軟、奶油香氣濃郁。

  • 甜點(Dessert/Pâtisserie): 歐洲甜點藝術令人驚嘆。法式甜點如閃電泡芙(Éclair)、千層派(Mille-feuille)、慕斯蛋糕(Mousse Cake)、馬卡龍(Macaron)以精緻複雜著稱。義大利的提拉米蘇(Tiramisu)、薩赫蛋糕(Sachertorte)則是經典中的經典。瑞士的蛋白霜餅(Meringue)配雙倍奶油(Double Cream)簡單卻邪惡美味。奧地利的蘋果捲(Apfelstrudel)酥脆香甜。每一種都代表著當地「歐洲飲食文化」對甜味的理解和追求。

慢煮與燉燒:溫暖人心的烹飪法

在歐洲,特別是氣候寒冷的北方和山區,「慢工出細活」的燉煮技法是家庭和餐廳的常備武器。這種方法非常適合處理價格較低或需要軟化的肉塊(如牛頰肉、牛腱、豬肩肉),也最能帶出食材的風味。

  • 原理: 利用長時間的低溫(通常是文火)烹煮,讓肉類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蛋白慢慢轉化為明膠,使肉質變得軟爛(Fall-off-the-bone tender),同時讓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到湯汁/醬汁中。
  • 代表菜色: 法國的紅酒燉牛肉、勃艮第燉牛肉、蔬菜燉肉鍋(Pot-au-feu);匈牙利的古拉什(Goulash);比利時的啤酒燉牛肉(Carbonade à la Flamande);愛爾蘭的牧羊人派(Shepherds Pie) / 農舍派(Cottage Pie)的肉醬底;德國的燉豬腳(Schweinshaxe)或各種燉肉鍋(Epf);瑞士的蘇黎世小牛肉醬汁也是慢煮的代表醬汁之一。
  • 工具: 傳統使用厚重的鑄鐵鍋(如法國的珐琅鑄鐵鍋Dutch Oven),能均勻受熱並長時間保溫。現代當然也常用慢燉鍋(Slow Cooker)或壓力鍋縮短時間。這種溫暖、飽足、充滿深度的菜餚,是許多「歐洲各國美食」中最能撫慰人心的存在。

旅人Q&A:歐洲餐桌大小事

最後,整理幾個大家常問關於歐洲飲食的問題,用我的經驗回答:
歐洲美食料理

Q1: 歐洲有什麼美食?

這個問題範圍超大!前面講的「歐洲各國美食」都是經典。簡單快速列幾個絕對不能錯過的「歐洲特色美食」:

  • 義大利: 披薩(Pizza – 特別是拿坡里的Margherita)、義大利麵(Pasta – 千變萬化,如Carbonara, Bolognese)、義式冰淇淋(Gelato)、提拉米蘇(Tiramisu)
  • 法國: 可頌(Croissant)、法棍(Baguette)、紅酒燉牛肉(Boeuf Bourguignon)、各式起司(Cheese)、可麗餅(Crêpes)、馬卡龍(Macaron)
  • 西班牙: 海鮮飯(Paella)、Tapas小菜、伊比利火腿(Jamón Ibérico)、炸牛奶甜點(Leche Frita)、桑格莉亞水果酒(Sangría)
  • 瑞士: 起司火鍋(Cheese Fondue)、拉克萊特(Raclette)、馬鈴薯煎餅(Rösti)、蘇黎世小牛肉(Zürcher Geschnetzeltes)、巧克力(Chocolate)
  • 德國/奧地利: 豬腳(Schweinshaxe)、香腸(Wurst – 種類超多)、蘋果捲(Apfelstrudel)、維也納炸牛排(Wiener Schnitzel)、椒鹽捲餅(Brezel)
  • 英國: 英式早餐(Full English Breakfast)、炸魚薯條(Fish and Chips)、週日烤肉(Sunday Roast)、康沃爾肉餡餅(Cornish Pasty)
  • 希臘: 希臘沙拉(Greek Salad)、穆薩卡(Moussaka)、烤肉串(Souvlaki)、開胃菜拼盤(Meze)、菲達起司(Feta Cheese)
  • 比利時: 淡菜薯條(Moules-frites)、巧克力(Chocolate)、鬆餅(Waffle – Brussels vs. Liège)、啤酒(Beer)

Q2: 歐洲人的主食是什麼?

這個問題沒有單一答案,因為歐洲很大,「歐洲飲食文化」各異。但最主要的幾種主食是:

  • 麵包(Bread): 這是最普遍、最重要的主食。從早餐的吐司、可頌,午餐的三明治,到晚餐用來搭配主菜或沾醬汁,麵包貫穿一日三餐。種類多到數不清(法棍、黑麥麵包、全麥麵包、酸種麵包…)。在餐廳吃飯,通常都會附上麵包籃。
  • 馬鈴薯(Potato): 主要在中歐、北歐和英國等地區扮演重要角色。歐洲人吃馬鈴薯的方法多到你無法想像:煮、烤、蒸、煎(薯餅、薯條)、搗成泥(Mashed Potato)、做成馬鈴薯麵糰(Gnocchi)、沙拉…。在瑞士、德國、英國、愛爾蘭等地,馬鈴薯幾乎是每餐必備的配菜。
  • 麵食(Pasta/Noodles): 主要在南歐,尤其是義大利是絕對的主食之王(義大利麵、千層麵、麵餃)。但在其他地方也會吃,只是可能不是每餐都有。
  • 米飯(Rice): 在歐洲作為主食的比例相對較低,但在西班牙(海鮮飯)、義大利北部(燉飯Risotto)等地區是重要的特色主食或菜餚。

簡單說,歐洲人普遍主食是麵包,在特定區域馬鈴薯麵食/米飯會是主角或重要的配菜。當然,現代飲食習慣變化,米飯或麵食在很多地方也變得更普及了。

Q3: 歐洲早餐吃什麼?

歐洲早餐習慣差異很大,主要分兩大類:

  1. 歐陸式早餐(Continental Breakfast):

    • 常見地區: 法國、瑞士、義大利、西班牙、奧地利、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較常見。
    • 內容: 通常比較「輕食」。
      • 飲料: 咖啡(濃縮咖啡、拿鐵、卡布奇諾)、茶、巧克力、果汁。
      • 麵包糕點: 可頌、巧克力麵包、各種麵包捲(常搭配果醬、蜂蜜、奶油或巧克力醬Nutella塗抹)。義大利常吃甜麵包(Brioche)。簡單的法棍切片。
      • 其他: 優格、穀片、水果。鹹食較少見(可能有一點火腿或起司片)。
    • 特色: 快速、簡單、偏甜為主(除了鹹奶油)。在咖啡館或飯店很常見。瑞士人早餐也常吃Müsli(穀物、堅果、果乾混合,加牛奶或優格)。
  2. 英式/愛爾蘭式早餐(Full English/Irish Breakfast):

    • 常見地區: 英國、愛爾蘭為主。
    • 內容: 份量足、熱食為主、鹹口味。
      • 核心: 煎蛋(炒蛋或太陽蛋)、煎培根、煎香腸、烤蕃茄(通常是罐頭整顆蕃茄)、烤蘑菇、烘豆(通常是罐頭茄汁豆)。
      • 搭配: 炸薯餅(Hash Browns)、黑/白布丁(血腸Black Pudding / 白布丁White Pudding – 愛爾蘭常見)、烤麵包(吐司)。
      • 飲料: 紅茶(通常加奶)、咖啡、果汁。
    • 特色: 能量滿滿,通常在週末或悠閒時享用,去餐廳吃比較常見。

其他地區變化:

  • 北歐(瑞典、丹麥等): 常見開放式三明治(Smørrebrød),在黑麥麵包上放起司、燻魚(鮭魚、鯡魚)、肉片、蔬菜等,搭配咖啡或茶。也會吃優格、穀片。
  • 荷蘭: 常見灑滿糖粉或糖漿的鬆餅(Pannenkoeken),或塗滿巧克力碎(Hagelslag)的吐司。
  • 希臘/土耳其: 可能有菲達起司、橄欖、番茄、黃瓜、麵包、希臘優格加蜂蜜和堅果。

🎩 關於Lily

我是Lily,倫敦在地華裔,曾任BBC旅遊策劃。8年來我穿梭在科茨沃爾德的蜂蜜色石屋間、在愛丁堡皇家一英里解讀中世紀密碼、於康沃爾海岸線追尋亞瑟王傳說,用雙文化視角解鎖最道地的英倫風情。 🏰 私房景點清單

▸ “倫敦塔橋背面”:絕佳攝影點避開人潮

▸ “約克郡肉舖街”:哈利波特斜角巷原型

▸ “湖區鴿子屋”:華茲華斯創作《水仙》的靈感地

▸ “巴斯羅馬浴場”:夜間燭光時段最魔幻

📜 文化觀察

在巨石陣解讀史前文明與現代觀光學

從劍橋國王學院看英國教育階級史

愛丁堡幽靈巷裡的蘇格蘭民族性格

布萊頓碼頭的英式叛逆精神

在地金句

“英國最美的風景,往往藏在景點說明牌沒寫的故事裡。”